宇通人故事

宇通人故事

不要迷失在下午4点,打破“来不及”的错觉

发布时间:2025.09.28

最近我刷到一个话题:不少人到了下午四点,会莫名生出“一天即将结束”的错觉。出门怕太晚,办事嫌不赶趟,脑子开始打结,情绪也跟着浮躁。大脑仿佛提前按下了“暂停键”,单方面宣布当天“提前收尾”——未完成的事忽然不紧急了,计划表上的项目也纷纷被贴上“明日再说”的标签。

可若这时推开门走出去,就会发现现实截然不同:四点的阳光依旧炽热,能把马路晒得发烫,落在身上还有微微的灼热感;有人刚结束一场会议,步履匆匆地奔赴下一站;有人正赴约拜访,脸上带着期待的笑意;街边更有放学孩童的嬉闹声此起彼伏……原来,世界仍在鲜活运转,时间也依旧热烈流淌。

生活里,这样的时刻其实很常见。早晨错过闹钟,就觉得全天计划全乱了;午后出了个小失误,便认定今天已成定局……这种“多米诺骨牌”式的挫败感,总让我们过早放弃当下,把所有希望都推给“明天再说”。可仔细想想,每个人的一生,都有无数个“下午四点”。它可以是白昼的尾声,也能是崭新的开始,关键从不在时间本身,而在我们如何定义它的价值。

我们总被“下午四点来不及”“年纪大了学不会”这类念头困住,却没意识到,这是我们在给自己设限。科学研究早已证明,大脑前额叶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,人的创造力高峰,甚至能持续到60岁。与其纠结“是否错过了最佳时机”,不如坚定相信,只要心里想出发,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候。

换个角度看,下午四点其实是一扇“通往自我重启的门”。我们完全可以试着用一些小方法激活状态。比如拆解复杂任务、换个环境调整心情、记录当下的进度……用这些具象化的小进步,形成正向反馈。

别让“来不及”成为退缩的借口,也别让“太晚了”成为放弃的理由。愿我们都能在下午四点的阳光里,看见属于自己的、无限的可能。

(餐饮管理室 戚莉莉)

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

客服稍后会与您联系!

返回
欧洲
非洲
拉丁美洲
亚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