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通人故事

宇通人故事

科技进步二等奖背后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0.07.20

  日前,公司收到国务院颁发的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,表彰公司参与完成《中厚板及难焊材料激光焊接与复杂曲面曲线激光切割技术及装备》项目。荣誉背后有哪些故事?一起来看看。

  敢吃螃蟹的团队

  汽车制造用到的很多半成品,要用激光焊接和切割设备生产。但在2010年,此类设备还是国外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切割机的天下,国内厂家要高价进口,宇通也不例外。当时,湖南大学、深圳大族激光联合研发出一种光纤激光切割新设备,价格远低于国外产品。新设备要在大批量生产半成品的过程中验证完善,但很多厂家不愿冒这个险。

  公司相关同事了解情况后,对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和光纤激光工作原理进行论证。大家认为,光纤激光技术虽然投放市场时间短,但风险可控,其节能环保、运行成本低,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。于是公司制定了风险规避措施,并和新设备研发商达成合作,第一台光纤激光设备被运进宇通。

  发散思维,敢想敢干

  然而,设备布局时遇到了难题。这台设备包含主机、冷水机、激光器等多个附属件,加在一起长度将近30米,车间场地只有20米,根本放不下。对此,负责设备安装的工艺师们发散思维、各抒己见:“能不能挖个坑,把一部分设备放到地下?”“我刚才去现场看了,不用挖坑!在设备正上方建个二层平台,把附属件放平台上就行,比挖坑还省钱!”

  当大家把建二层平台的方案反馈给研发厂家时,对方大吃一惊:“你们真敢想,我们做设备这么多年,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干。但这也是一个好方案,我们配合。”就这样,新设备终于安装投用,仅用了18米场地。

  深入现场找解决方案

  客车行业的钣金类、管材类零件生产具有多品种、小批量特点。如何让新设备能够生产出各种物料,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事。

  新设备的激光头距离卡盘90毫米,而公司有些半成品尺寸超过200毫米,按照一般人的想法,这是无法加工的,但项目团队不这么认为。来自型材、机械、电气工程等领域的工艺师聚在一起头脑风暴,然而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方案。第二天上班时,大家发现某同事不在座位上,打电话一问才知道,他一早就去了车间。

  快到中午时,这名同事灰头土脸地回到办公室,见到主管时却一脸喜悦:“我有办法解决昨天的那个问题了!”原来,他在车间盯着设备看了几个小时,仔细研究了卡盘的旋转运动规律。他发现通过调整切割轨迹可以解决问题,也因此获得一项专利。

  就这样,团队联合研发端在激光切割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。自2012年至2019年,宇通累计投入国产激光焊接与切割类设备55台(套),有效支撑零部件加工质量、效率提升。更重要的是,这打破了国外对激光切割技术及设备的垄断,受到国家认可。

  项目的成功,离不开工艺、设备、生产、维修和采购等各方同事的高效合作。未来,大家将把荣誉化为动力,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。

  (工艺部 蒋林森)

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

客服稍后会与您联系!

返回
欧洲
非洲
拉丁美洲
亚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