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谐宇通

和谐宇通

从一次舱门开发中获得的认知转变

发布时间:2025.07.31

三年前,我还是一个需要师傅手把手指导的新人。如今,我已经能够独立承担项目。今年,我第一次参与了某款重点新产品的舱门开发。这既是挑战,也是成长的机会。

刚开始设计舱门铰链结构时,我选择了自认为最稳妥的方案——沿用老产品的技术状态。但很快我发现一个问题,这种结构舱门上沿和蒙皮之间的缝隙较大,视觉效果不好。

和团队讨论后,我信心满满地提出了把蒙皮改为折边结构的方案。在图纸上,这一方案的数据看起来相当完美,理论上能够将缝隙缩小一半。然而,当效果图出来后,我们失望地发现,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,几乎没有任何改善。那一刻,我有些沮丧。铰链虽小,却直接影响整体美观性,如果解决不了,很难进行下一步工作,问题似乎陷入了僵局。

转机出现在第三次跨部门沟通会上,工艺的同事提出:“行业竞品使用过外凸铰链,我们能不能试试?”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。于是,我立刻联系供应商开发外凸铰链。几天后,新方案出来了,缝隙从原来的10mm降到了6mm,视觉效果终于达到预期。那一刻,我长舒一口气——原来,解决问题的方法,往往需要跳出常规思维并大胆尝试。

然而,外凸铰链虽然解决了缝隙问题,新的挑战却又接踵而至。在讨论会上,有人指出,原来的铰链结构是双边的,两个舱门共用一个铰链,员工安装舱门并调整位置时极为不便。为确保设计美观,并且员工安装便利,我和骨架设计人员进行了反复沟通,努力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。经过多次尝试与优化,我们最终设计出了一种单边铰链。这一改进不仅满足了外观需求,还极大地提升了员工调整舱门时的灵活性。

回望这段历程,我收获的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。从最初的循规蹈矩,到学会跨界借鉴;从只考虑满足基本要求,到想办法让设计的结构便于员工操作,这一系列认知的转变,远比解决一个单纯的技术难题更为珍贵。

(内外饰事业部 胡卫平)

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

客服稍后会与您联系!

返回
欧洲
非洲
拉丁美洲
亚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