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做个“智慧”网友?
发布时间:2020.04.07
微信、微博、新闻、抖音、知乎、豆瓣……如今,各类APP充斥着我们的生活,人人都是网友。上网的过程中有快乐和便利,也有焦虑和烦恼。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,如何做个“智慧”网友?来看看宇通人们怎么说。
三思而后行,慎当“键盘侠”
我通过网络学过烹饪和健身技巧,关注了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公众号,以便了解新技术。在网上看到负面新闻时,我偶尔也会充当“键盘侠”,敲出自己的义愤填膺。但仔细想想,我看到的信息一定是全面的吗?
电影《搜索》就讲了这样的故事——一位身患绝症的年轻人,因未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,而被旁人拍下视频发到网上。在媒体的恶意炒作和网络暴力下,当事人结束了生命。真相大白后,网友们又迅速转变态度。在现实中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在围观了数次网络舆论“反转”的过程后,我面对网络信息也更加冷静。
每次在网上看到一些挑动神经的信息、想要发表评论时,我总会问自己:你了解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了吗?三思而后行,或许就能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和烦恼。
(工艺部 王豪宾)
独立思考 谣言止于智者
疫情期间,我接收到了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,其中有真有假。打开丁香医生上的新冠肺炎谣言排行榜,从上到下就有130多条,朋友圈、微信群里转发的谣言更是数不胜数。灾难是人性和情绪的放大镜,真真假假的反转让人更加焦灼和迷茫。该怎么辨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呢?我总结了一套方法:
首先,我会从转发者或者发布人员的身份判断。如果该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经常发布段子类的内容,或者发布者名称看上去就很不正规,内容中又有“大家转起来,不转不是中国人!!!”等煽动情绪的话,那么这些信息是谣言的概率就非常大了。
其次,我会借助搜索网站多方印证。遇到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时,我们可以把它的关键语句放在微信、百度、微博等平台上搜索。如果发现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版本,除了地名其他内容完全一致,这很明显也是谣言。
最后,使用识图软件。很多谣言为了增加可信度,往往会配上假图片。通过百度识图、谷歌识图很容易找到图片的出处,判断是否假消息。辨别谣言的方法还有很多。理性思考,拒绝盲从,谣言终会止于智者。
(国内公交产品部 弋孟琦)
网络很美好,现实更精彩
互联网是我们的得力助手。最近,亿联、钉钉平台大放光彩,成了我们主要的工作和学习工具。然而网络在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,也在另一个层面让人际关系更加淡漠。
去年,我去看望了舅舅。刚进门时我给他老人家打了个招呼,之后便拿起手机刷抖音和快手。正当我看得不亦乐乎时,突然感觉气氛不对,一抬头发现舅舅正在注视着我。我这才注意到舅舅不太舒服,似乎是咳喘又犯了。我赶紧收起手机去给他捶背按摩。舅舅连忙说:“不不,你别管我,我这是老毛病了,光扫你们年轻人的兴。”想到自己刚才只顾着消遣,我很愧疚,接下来的时间就专心和舅舅聊天,再没有碰手机。
不仅是我,大家都有这种习惯。譬如,故人重逢时没有了惊喜的寒暄,只是简单交换微信号,留下一句“有事发微信”便匆匆离去。同学聚会上,也不再忆往昔峥嵘岁月,而是人人刷手机。公交上、马路旁、抽烟室、洗手间、就餐队伍里……无论走到哪儿,都有一排排低头族拿着手机埋头苦“看”,运指如飞。
网络很美好,但现实生活更精彩和生动。当你在网上流连美景时,是否注意到身边的春天也很美呢?
(高端产品事业部 王金顺)
输出自己的观点同样重要
下班后,我喜欢找个舒服的姿势躺在沙发上刷手机,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。手机在手的时候感觉自己无所不知,心里想着“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呢”,放下手机又觉得内心空落落的。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状态。
古人言,尽信书不如无书,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网络信息。我首先试着剔除掉大多数无用的信息,减少信息摄入量,让它们不至于像跑马灯似地在脑袋里四处乱撞。同时,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网络信息,多角度客观分析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是学会输出。除了浏览别人的观点,平时我还坚持搭建自己的思维体系,不定期地用写作等方式记录、输出想法。在这个过程中,大脑会无意识地整合从外界摄入的信息。只有保持独立思考,我们浏览过的知识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变成自己的东西。
(宇通重工 徐 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