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谐宇通

和谐宇通

合理使用“羞愧教育”

发布时间:2021.11.23

  “羞愧教育”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通过比较、批评、“抛弃式”威胁等手段,使儿童产生羞愧感,约束孩子部分不良行为,使其“听话”,以起到“教育”的作用。

  如果“羞愧教育”使用不当,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,阻碍其成长。家长可参考以下五点建议,合理使用羞愧教育:

  1.注意孩子性格特点

  内向的孩子往往内心较为细腻、敏感,更容易察觉家长言行背后的态度,并揣摩家长的想法。对于这类性格的孩子,家长要慎用羞愧教育,多给他们鼓励。有些孩子性格偏“大大咧咧”,并且对家长的话总是“左耳朵进,右耳朵出”,家长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羞愧教育。

  2.根据孩子年龄

  三岁前的孩子未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和羞愧感,不适合羞愧教育。三四岁的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,但他们不知道哪里做得不对,家长要先告诉孩子“应该怎么做”,再适度使用羞愧教育。五到七岁的孩子能够知道自身行为违背了准则,能体会到较深的内疚和羞愧,此时家长应尝试与孩子进行更多平等的沟通,尽量肯定孩子的努力,再谨慎地配合羞愧教育。

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家长应用羞愧教育的方式应更加慎重、适度,尤其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他成绩更好的孩子进行比较。

  3.羞愧教育需要结合赏识教育

  羞愧教育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不应该去做,但没有向孩子明确应该去做哪些事。而赏识教育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,明白哪些事情会带来正面的评价,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。

  将羞愧教育和赏识教育结合起来,奖惩并用,可在督促孩子的同时,充分激发他的荣誉感和积极的自我评价,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。

  4.以身作则,树立榜样

  当孩子频繁做出违背规则的行为时,家长不要一味使用羞愧教育,而是要以身作则,用行动去引导孩子,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。

  5.营造温暖、包容的家庭氛围

  孩子犯错时,除了通过激发孩子的羞愧感以纠正其行为外,更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包容与接纳。要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,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。来自家人的爱和温暖,才是孩子持续进步的动力。

  (健康管理科)

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

客服稍后会与您联系!

返回
欧洲
非洲
拉丁美洲
亚洲